天山網訊(通訊員張洪武 李岩報道)秋風送爽,瓜果飄香。10月30日,記者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六十六團連隊看到,無論是連隊曬場,還是居民區邊水泥路上,都攤曬著農作物。
  在田間地頭,有涼曬制種玉米的,有葡萄秋剪修枝施肥的,有為大田地上肥的……到處是職工們忙碌的身影和他們歡快的笑聲。 在66團9連大棚基地,記者親眼看到一個豐收的場面。在田間路上,恰巧遇到正背著反季節豇豆出棚的種植戶楊小泉,沉甸甸的豇豆背一趟下來讓他很是辛苦。聽說記者來採訪,他熱情的拉我們到棚里看看他的豇豆。楊小泉現在種菜緊跟科技發展,今年他的豇豆、黃瓜等蔬菜就採用了新品種,施肥時註意把握用連找準時機,再加上他4年多的種植經驗,種的3個棚的蔬菜都長勢喜人,又趕上了一個好價錢,自然讓他喜上眉梢,滿臉笑意。
  在9連記者瞭解到,前幾年,一到秋收時節,有的職工就焚燒秸稈、濃煙滾滾。今年連隊卻沒有看到焚燒秸稈的現象。正在用大型玉米聯合收穫機收割玉米的鞠洪軍告訴記者:“將玉米秸稈就地粉碎還田,不僅增加土壤的肥力,還能增產增收。”“去年俺這塊地的玉米秸稈粉碎還田,每畝少施180元錢的化肥,小麥的產量還高出60多公斤。”承包戶李懷義說。另一位女職工謝春蘭告訴記者,這幾年政策好,我家不僅種地、養殖,還發展運輸及裝修業,年年多元增收15萬以上,她們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不僅購買了大貨車、小汽車,還建起了新番家中彩電、冰箱、電腦、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,一點兒也不比城裡人差。俺們的小日子紅紅火火,一年勝似一年好。”
  走近連隊玉米制種曬場,看見種植大戶潘勝紅正在組織雇工為內地客商裝糧,記者問她,今年收入怎樣,她說,不錯。她對記者說,前些年,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小麥等傳統農作物,年收入不到千元,她家每年的收入也就兩三萬元,經常入不敷出,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。隨著國家對“三農”的支持力度加大和團場加大玉米制種產業的發展,她的日子就像芝麻開花一樣。她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賬:普通玉米畝收入1000元,制種玉米畝收入2500多元,種植結構調整後,每畝地能增收1500元左右。
  記者來到10連葡萄基地。“來!品嘗一下我們種的‘紅提葡萄’!今年天幫忙,人努力,‘紅提葡萄’大豐收啦!” 果農孫華對記者說,“這裡葡萄的確好吃,今年,我的10畝葡萄銷售15萬元。”在“紅提葡萄”基地,果農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,正忙著修剪埋枝,為來年創收打基礎。  (原標題:第四師六十六團作物豐收 職工難掩喜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dqokvaakwh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